目前分類:建康減重百科 (603)
- Nov 13 Thu 2008 08:19
美研究:肥胖兒童頸動脈損傷程度有如中年人
- Nov 12 Wed 2008 07:36
@代謝好不好,看腰圍最知道!
根據國民健康局修訂後的代謝症候群標準,腰圍是腹部肥胖(Central obesity)的重要指標,也是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的重要危險因子,過去常將BMI(身體質量指數)也作為判別腹部肥胖標準之一,但腰圍大小和代謝症候群的相關性更高,若腰圍超過標準,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也會增加。
什麼是代謝症候群?下列五項指標符合三項以上即有「代謝症候群」:
危險因子
|
異常值
|
腹部肥胖-腰圍 | 男性≧90公分 女性≧80公分 |
血壓 | 收縮壓≧130mmHg,舒張壓≧85mmHg |
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為心血管保護因子) | 男性<40mg/dl |
- Nov 11 Tue 2008 07:39
減重需持之以恆 並透過運動促進健康
當一名骨科醫師,在專業上經常需要奉勸過胖的病人得減減體重,如此對骨骼和關節會好一點,尤其是年紀大的患者,成大醫院骨科部主任林啟禎教授說,理想是一回事,落實並不容易。
林啟禎教授表示,他自己曾經努力減重過,依據「少吃多動」的原則,5年前可以在半年內減掉12公斤,成效相當不錯,不過還是慢慢胖回去,因為很多人想要減重時都很努力,但是有了成效後,很容易就又鬆懈了。
林教授進一步說明,當把減重變成一種生活的習慣與態度,體重控制才有可能持續下去,以自身剛參加過醫院員工體重控制班體驗來談,態度可能是關鍵。
林教授指出,年紀大了,好像也沒吃什麼東西,但體重就是控制不下來,其實肥胖也是很多慢性疾病的危險因子,因此對過重病人而言,適度減重可以讓身體更健康,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的新陳代謝速率會從高峰往下掉,吃同樣的東西,中老年人因想得多卻做得少,導致代謝得太少,就可能在身上堆出肥肉,同時代表了身體正在逐漸老化的趨勢與現象,身體機能自然也會走下坡。
做飲食的記錄也會有幫助,除了可以幫助計算攝取的熱量值外,也可以用來檢討有哪些食物應該剔除在食單之外,或是應該減少攝取量,或可以用什麼食物來取代。而在成年人的社會飲食應酬文化裡,如何建立策略運用的提醒與節制,更是重要的課題。
- Nov 09 Sun 2008 07:58
吃太飽 傷脾胃 穴位按摩 可舒緩腹脹感
文/李聰界
近年來,「大胃王」比賽相當盛行,然而一不小心,就會發生因吃太快、吃太飽導致噎死的意外。長期過量飲食也會導致胃的彈性疲乏,影響到吸收,必須正視。
中醫很重視脾胃在整個生理功能中的地位,其功能類似消化系統。舉凡任何食物進入胃都會先經過初步處理才進入大、小腸。所以如果脾胃活動正常,就能促進對於食物的吸收。
過度的飲食就是中醫所謂的「飲食不節」的情形,若因過飽、過食導致脾胃撐帳,就會出現傷食的情形。除了腹滿、腹悶的表現外,另一方面會有噁心、嘔吐、撐脹、吞酸、排便不順暢、便秘等情形。
若損傷了脾胃,甚至會經常性的打嗝、呃逆、胃口變差。若是發生在小孩身上,比較擔心的是,脾胃吸收不良,進一步影響生長發育,也就是中醫所謂的「疳證」。
人吃五穀雜糧,脾胃的受損多少會影響到營養的吸收,若是一旦傷食,需要知道如何預防與治療。
- Nov 08 Sat 2008 17:28
及早減肥 逆轉動脈硬化
肥胖的青少年及早減肥,動脈硬化問題還是可以逆轉勝!研究發現,從小就胖的人,「頸動脈內皮+中皮」厚度增厚的風險是一般人的4.6倍,未來將出現動脈硬化。但長期追蹤也發現,只要能夠及早減肥,青少年恢復力佳,可以解除動脈硬化警報。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蘇大成在台灣醫學會報告「兒童時期與現在肥胖指標的變化與心血管危險因子及臨床前期動脈硬化的風險」研究。
蘇大成說,當身體質量指數 (BMI)越高,血壓、血糖、血脂異常的機會就越高,原脂蛋白分布異常越高。原脂蛋白是人體膽固醇上的輔,可用以了解肥胖者體內高、低密度膽固醇的分布異常狀況。
但是,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這些肥胖的年輕人血管已經開始老化,他們的「頸動脈內皮+中皮」厚度增厚。蘇大成說,從小到大都肥胖的人,頸動脈變厚的機會是一般人的4.6倍,也就是說,他們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和動脈硬化的機會很高。
家中有小胖子的家長別灰心,蘇大成說,現在減肥一切都還來得及!研究發現,小時候屬於肥胖,但是長大卻變瘦的人,跟從來沒有胖過的人相比,心血管危險因子、動脈硬化前期的風險都沒有增加。因此肥胖青少年只要減肥,動脈硬化的警報得以解除。
- Nov 08 Sat 2008 17:24
研究:從小胖到大 心血管罹病風險較高
研究:從小胖到大 心血管罹病風險較高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八日電)國內研究指出,小胖子大約有三成罹患脂肪肝;從小胖到大的年輕人,心血管疾病的罹病風險是同輩的四點六倍。學者認為,小孩白白胖胖固然可愛,但為了長遠健康,減肥還是要趁早,只要回復正常體重,生理機能就可以回復正常。
根據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台大醫院內、兒科及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這兩天發表在台灣聯合醫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指出,兒童、青少年時期及目前的肥胖,都會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尤其是從小胖到大的年輕人,風險最高。
台 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蘇大成指出,這項研究在2006到2008年追蹤七百九十一位二十一歲年輕人,回溯他們過去八年的體重,其中七十八位目前肥胖,九 十八位體重過重,所有人測血壓、血糖、血脂、原脂蛋白分布、胰島素阻抗性,也以超音波測量頸動脈內皮與中皮厚度,結果顯示,愈胖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愈高。
蘇大成說,頸動脈內皮及中皮的厚度,可以用來評估心血管的功能,而持續肥胖的年輕人,前期動脈硬化的風險比同輩高出四點六倍;但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小時候胖,長大不胖,各項心血管疾病及前期動脈硬化的風險都不會增加。
另一份相關研究則顯示,台灣地區肥胖兒童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盛行率約三成,幸運的是小胖子只要減肥、運動、控制飲食,脂肪肝的症狀就會消失,不至於要靠藥物治療,但若持續肥胖及脂肪肝,就會增加肝硬化的危險。
- Nov 06 Thu 2008 09:00
蔬果攝取份量換算
- Nov 06 Thu 2008 08:55
越低越健康? 好膽固醇in 壞分子out
越低越健康? 好膽固醇in 壞分子out |
2008/11/06 |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
台大醫院院長陳明豐和台大內科教授吳寬墩昨天指出,醫界證實,膽固醇越高,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越高,但也不代表膽固醇越低就越好;但另一方面,如果能控制血壓,就能減緩腎功能衰退。 台大指出,國外的高血脂症指引已訂出以總膽固醇值除以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作為預測未來出現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如果得出比值大於5,就要嚴格降低血脂。陳 明豐指出,由於國人營養情況大幅改善,許多人膽固醇偏高,如今看到美食反而不敢碰;但他認為,與其處處都要忌口,倒不如從運動、飲食及藥物三方面著手,偶 爾還是可嘗嘗美食。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王宗道指出,過去大家害怕膽固醇偏高,進而引發動脈硬化性疾病,以致所有含膽固醇的食物一律都要敬謝不敏,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 |
- Nov 05 Wed 2008 07:17
痛風 不是豆類惹的禍
文/徐佳郁
最近在醫院裡,常有住院患者反映,痛風患者不應攝取豆類食品,要求醫院低普林餐食不要供應豆腐、豆干等黃豆製品,甚至把豆莢類的蔬菜一併列入禁忌食物。
◎豆類食物真的是引發痛風的罪魁禍首嗎?
不吃豆類食物是過去大家對痛風飲食的刻板印象。其實,近期的研究發現,植物性的蛋白質攝取較不會引發痛風,甚至適量攝取豆腐可增加尿酸清除率與排泄。因此痛風患者對於黃豆製品不需刻意避免攝取,至於豆莢類的蔬菜更是不用限制。
- Nov 05 Wed 2008 07:13
改善習慣性便祕 教你三餐吃足”纖維素”
排 便是身體正常的生理活動之一,食物從消化、吸收到殘渣排泄的過程大約是廿四至四十八小時。若時間超過四十八小時沒有排便,或是排便有困難,就可算得上是便 祕了。糞便沒有定時的排出,其中的水分在大腸中被再吸收,時間愈久糞便就愈乾硬,愈不易排出。糞便不只是食物的殘渣,還有許多食物的毒素,例如:食品添加 物、農藥及亞硝胺等致癌物質,也會再度被吸收。經由「腸肝循環」將這些有害身體的毒素送到身體的解毒工廠肝臟,使肝臟的工作量增加。
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張靜芬表示,便祕的人常併發腹痛、食慾不振、口臭、急躁、口乾舌燥、易疲勞、頭昏、頭痛、失眠等一連串疾病前的症兆。如果肝功能不好的人,就更會加重肝病變的發生,同時也提高了癌症的發生及復發率。相關的研究還指出:大腸癌、乳癌、老年痴呆症、高血壓、中風、心肌梗塞的可能性也會因著便祕而大增。
張 靜芬營養師提醒,千萬不要忽略便祕問題,以為只是小症狀,隱藏在其背後的卻可能是很大的麻煩。有少數人是因為疾病或服用藥物的副作用而發生便祕,所謂「器 質性便祕」,經過檢查證實這類頑固的便祕是需要就醫的,藉由藥物的治療或甚至是手術才能解決困擾。但大部份人的便祕卻屬生活作息不恰當所造成的「習慣性便 祕」,由於運動量不足、腹肌衰弱、腸蠕動慢、或是飲水不足,使糞便乾燥堅硬,特別是因為飲食中的膳食纖維吃的不夠,而糞便量少所導致。
膳食纖維具有含水的特性,足夠的膳食纖維和水可以稀釋腸內的一些毒素與致癌物質,並軟化糞便、增加重量、促進腸道蠕動、縮短糞便通過腸道的時間,有效改善便祕問題。有習慣性便祕的人應該先檢視自己的飲食是否每天吃足了廿公克的膳食纖維,並且喝足了兩千亳升的水。兒童所需的量較少,計算方法是將年齡加上五,就是兒童適合的攝取量。例如:六歲孩童建議每天要吃十一公克膳食纖維。
- Nov 04 Tue 2008 13:05
最新研究:女性睡太少容易罹乳癌
- Nov 04 Tue 2008 13:00
抖腿?你少「鐵」了
俗語說「男抖窮,女抖賤」,其實腳抖個不停,跟這俗語沒有關係,而是可能生病了,一名中年女秘書每隔十幾分鐘雙腿就抖個不停,求醫後才發現是罹患了「不寧腿症候群」。
一名中年女秘書雙腿抖個不停,每隔十幾分鐘就要抖一會兒,她經常會腳痠、腿麻,腿不抖就會渾身不對勁,這可不是有關俗語說的「男抖窮,女抖賤」,而是罹患了「不寧腿症候群」。國泰神經內科醫師陳仁澤指出,「腳會要一直動,不動就會不舒服,再來就是說,這種情況在休息的時候,或者是躺著、坐著,不動的時候更明顯,強迫患者就是要一直去活動,通常這些病患就會伴隨睡眠障礙。」
顧 名思義,到晚間睡覺時雙腿抖的情況會更加明顯,醫師表示發生原因不明,不過部分患者跟缺鐵或是腦內多巴胺分泌異常有關,陳仁澤指出,「確實原因是不清楚, 有一些認為說,比如說腦內多巴胺的缺乏,或者是體內鐵質的缺乏,造成一些神經的不穩定,或者是一些不自主運動跑出來。」
而且臨床上發現,部分慢性病例如糖尿病、洗腎患者是好發族群,醫師建議如果是缺乏鐵劑因素,可以補充鐵劑,或者是吃葡萄乾等含鐵量較高的食物,來改善抖腿的不適。(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徐敬芸、王鴻年)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103/17/18rh3.html- Nov 03 Mon 2008 07:41
要運動不要傷害 騎單車有撇步
![]() |
記者洪臣宏/專題報導
單車自由行成為風尚,但若沒有正確觀念,恐招來運動傷害或危險,國家級自行車教練張慶瑜說,騎單車真的「有撇步」,才能安全又輕鬆。
張慶瑜指出,享受自行車樂趣首要選對腳踏車,市售登山車及折疊車可用於休閒,公路賽車則為比賽用,對一般民眾不適合;另外就是選對尺寸,不要大人騎小車、小孩騎大車。
裝備方面,除了安全帽以外,手套常被忽略,他強調,手套可以防滑、防震,避免凹凸路面手滑導致摔車,其他護膝、護肘可以選擇使用。
張慶瑜說,騎車時必須大腿與車架平行,以免出現難看的「外八」姿勢;坐墊高度以腳掌放直時微微彎曲最適宜,過低容易出現「外八」騎姿,過高小腿容易抽筋、拉傷。
- Nov 02 Sun 2008 17:01
早餐香蕉配水能減肥?醫師:過量傷腎
日本正夯的「香蕉早餐減肥法」,最近在網路發酵,網友互相推薦,並指連日本、國內女星都熱衷此法。對此,國內醫師表示,香蕉熱量不高,這種方式可能成功,但是香蕉為高鉀、高鎂食物,腎臟功能欠佳者,如果長期以香蕉為主食減肥,恐加重病情。建議,每人每天香蕉吃一根就夠了。
網友廣為流傳的「香蕉早餐減肥法」,指的就是早餐只吃香蕉配開水,午、晚餐正常進食,而且睡前4小時完全不吃,宣稱可因而達到減重效果。
說穿了這種減肥法,指的就是「控制總熱量攝取」,一般食量較大者,每天可能攝取2000至2500大卡,食量小也有1800至2000大卡,而三餐的熱量分配,早餐往往是300到500大卡,中、晚餐大約600至800大卡,當早餐只吃1根香蕉搭配白開水會有飽足感,整頓飯的熱量只有100大卡左右,持續可能有瘦身作用。
- Nov 01 Sat 2008 08:24
8大飆汗運動 殺死肥肉&鬱悶
8大飆汗運動 殺死肥肉&鬱悶 |
2008/10/31 |
【快活周報/記者陳立儀/報導】
示範達人/Action LIFE教練許瑩潔(小胖) 運動可以讓人快樂,除了暢快流汗後的舒適感和成就感外,根據醫學專家指出,持續性的運動可以促進人類腦部分泌腦內啡(endorphin,亦稱為快樂嗎啡),讓人有愉快、放鬆的感覺。 |
- Nov 01 Sat 2008 08:20
太胖… 好孕難上門
太胖… 好孕難上門 |
2008/10/31 |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女性懷孕生產,是身材最容易發福時期,但醫師提醒,肥胖也可能是不孕原因。 台安醫院副醫院長周輝政表示,過度肥胖可能引發荷爾蒙失調造成不孕,尤其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婦女,會使體內男性荷爾蒙升高,女性荷爾蒙減少,這類患者常較肥胖,甚至有潛在糖尿病不自知,懷孕後流產機率也高。 肥胖醫學會常務理事蕭敦仁指出,國內去年一篇研究顯示,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婦女,其中近八成者有排卵障礙,近四成BMI值(身體質量指數)超過25。 |
- Nov 01 Sat 2008 08:11
飲食管理 5菜1湯遠離肥胖
- Oct 31 Fri 2008 15:36
果汁能完全取代水果嗎?
果汁能完全取代水果嗎?
根 據行政院衛生署公佈的每日飲食指南(成人均衡飲食建議量)中,營養專家建議我們每天從下列六大類基本食物中,攝取我們所需要的營養素, 那六大類呢?就是天天會吃到的五穀根莖類、奶類、蛋、豆、魚、肉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類。由這六大類食物種類中可以獲得醣類、脂肪和蛋白質三大營養素 之外還有一些參與生理作用,足以堪稱小兵立大功的成份就是維生素及礦物質。
那麼這些營養要由何處才能獲得且需攝取多少才夠?
答案就是:至少天天五蔬果(三份蔬菜二份水果) 。
天主教聖功醫院營養科-黃舒儀營養師表示,新鮮的蔬果中含多種維生素及鈉、鉀、磷等礦物質,值得一提是促進腸道健康的「纖維素」。但現代人雖然健康意識高漲,卻忙到連削顆水果來補充營養都覺得沒空,於是各種市售果汁便因應上市,但是否表示果汁是一個很好的替代物呢?
根 據衛生署調查資料顯示,市售包裝果汁中糖量普遍偏高,有的雖然標榜百分百果汁可是卻仍含糖份,如此高的糖份喝多對身體的傷害也是不可忽視的。例如:對血糖 高的病友或需要控制體重的人更是一大陷阱,因為240cc一杯柳丁果汁可能就需要3-4粒柳丁,加上喝一杯不過癮還可能會再續杯呢?
- Oct 31 Fri 2008 09:25
肥胖根本原因-生理時鐘錯亂
肥胖根本原因-生理時鐘錯亂
當天氣越來越冷,就會讓人更「懶」得去動,而且古諺有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也因為人類在冬天都只想窩在暖暖的被窩中,開始讓體內的脂肪不斷堆積,因此,有醫師提倡「生理時鐘減重法」,讓大家在冬季之後,體重不增反減。
所謂的「生理時鐘減重法」是讓身體習慣性自然減少對食物的需求,減緩胃部的吸收,即使沒有很大的活動量,也能保持身體良好新陳代謝,若有按照醫師指示執行,掌握冬天的生理時鐘變化,平均每月可減4~5公斤。
提 出生理時鐘減重法的醫師認為,肥胖根本原因,在於生理時鐘錯亂,若是未經調整回正常運作的狀態,即使吃再少,運動再多也瘦不下來,即使瘦下來,又很快的胖 回去;生理時鐘就像時差一樣,時差沒調好時,一般人可以自我發現,但生理時鐘不正常,卻不易發現,只會覺得自己胖,即使使用各種減肥方法,只是短暫性,而 且容易復胖。
民眾想要減重念頭最大的動力是來自報章媒體的報導,但就在減重成為全民運動的同時,民眾許多錯誤觀念也令人憂心不已,包括大多民眾對減重的期待是急切且無耐性、減重行為竟是以向藥房拿藥居多等等 ,醫師呼籲民眾仍應按照正常方式減肥,千萬不要相信坊間過於誇大的減肥效果。
北 x附設醫院提出1份1,031位調查報告「國內成人肥胖問題和減重行為調查」,這項研究是於民國89年6月至9月間,訪視到基層醫師相關減肥門診和醫科門 診18歲以上民眾及一些到院做成人健檢民眾,自訴有減肥經驗者共1278名為調查對象,其中以女性居多(約7成)。報告中顯示,民眾有想減重念頭,來自媒 體的影響最大,其次是另一半的要求,覺得促使自己發胖最主要的原因竟然有 44.5%民眾不曉得,而難以控制的食慾則以37.5%排名在後,顯見民眾對於發胖原因無法有深刻了解,不過,可喜的是,民眾仍是多半相信多運動、多吃水 果蔬菜是最有效的減重方法,不過有五分之一受訪者認為西藥減肥有效,可見仍存在不少追求速效,求助藥物的減肥族群。
- Oct 31 Fri 2008 09:21
安全減重法,減肥也要顧健康
安全減重法,減肥也要顧健康
(一)每天至少要攝取1200卡以上:最好是每天減少500卡的熱量攝取,加上適量的運動,才不會造成營養不良的狀況,也不會使基礎代謝率下降。
(二)減重每週不要超過1公斤:不過1公斤是對超重20%的肥胖者來說的,如果您的體重在20%以內,或是理想體重者想再減輕體重,都建議每週不要減重超過0.5公斤。
(三)均衡的飲食:並不是什麼都不吃就可以減肥,慎選食物可是非常重要的喔!如果可以遵循高纖、高營養、低熱量,以及少油、少鹽、少糖的原則,多食用低熱量又有飽足感的蔬菜水果,不但可以不用節制食物的份量,還可以吃得粉飽呢!
(四)細嚼慢嚥:如果吃東西狼吞虎嚥,吃得粉快,不僅會增加胃部的負擔,容易導致消化不良,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吃下太多食物,造成熱量的增加唷!(因為食物到胃需要一段時間,才會傳達飽足感到大腦,如果吃太快,大腦來不及下指令,等到有飽足感時,就已經吃太多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