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aper/文/記者張秀珍;圖/記者蘇健忠】
孩子長得快,忙碌的父母最怕來不及教小孩如何從小養成好習慣,不過,用說的、罵的,反而都沒遊戲來得有效又有趣,達人陳映如告訴你幾個生活教養魔法,讓孩子「玩」出好習慣,從家事中學到創意,快快樂樂的成長。
※家事達人陳映如+5歲雙胞胎恩恩、小妤
1.自由作家,澳洲南昆士蘭大學企管研究所畢
【Upaper/文/記者張秀珍;圖/記者蘇健忠】
孩子長得快,忙碌的父母最怕來不及教小孩如何從小養成好習慣,不過,用說的、罵的,反而都沒遊戲來得有效又有趣,達人陳映如告訴你幾個生活教養魔法,讓孩子「玩」出好習慣,從家事中學到創意,快快樂樂的成長。
※家事達人陳映如+5歲雙胞胎恩恩、小妤
1.自由作家,澳洲南昆士蘭大學企管研究所畢
如何處理孩子情緒低落
香港的父母向來較為關注孩子的行為問題,對於子女的情緒困擾則較忽視。近年來,可能由於孩子輕生的事件多了,青少年的情緒問題才漸受到社會大眾的關注。再者,心理學界近年流行起情緒智商的概念,一般大眾亦開始重視個人情緒的正確處理。我在青少年的情緒方面作過多項研究。結果顯示,十個青少年中有三個會有一些明顯的情緒困擾癥象。這清楚表明,青少年的情緒困擾,絕非罕有的現象。再者,若他們不能妥善處理這些困擾,他們的學業表現和人際關係都會受到影響。
十一歲的麗娟在過去兩、三個星期,都表現情緒低落。每天放學回家後,除了吃飯的時間外,她都躲在房中,甚少和父母談話。她向來喜歡唱卡啦OK,但在這段日子也不感興趣。很明顯,麗娟有很強的失落感。事情由於她的兩位摯友,都因家庭遇到經濟問題,在三星期前退了學。她們自一年級開始同班,由於興趣相近,漸漸成了很要好的朋友。她倆的離去,對麗娟造成很大的打擊。在初期,父母明白到女兒失去摯友的心情,便安慰她說:「好的朋友多的是,不要為這些小問題而煩惱。」可是,麗娟的心情一直沒有好轉。這對父母的耐性,的確是個考驗。
父母後來對女兒的情況實在不耐煩。當他們看到女兒的測驗成績出現大倒退時,更是怒火中燒。麗娟對差勁的成績,沒作甚麼解釋。父母開始忍不住了,便責罵她不長進。母親說:「你這兩、三個星期來,都是苦?咀臉。你看,成績又退步了這麼多。你怎可為兩個同學轉校,便弄成這個樣子。不知我死去時,你會否這樣傷心。」這當然反映出母親的不滿,但麗娟聽在心?,除了覺得母親不諒解她外,實在於事無補。母親後來找學校的社工求助。在聽過母親的?述後,社工表示明白她的心情,但她亦指出,父母的不安已令他們作出了些無助女兒解決問題的反應。社工這番話,正是母親當時內心的寫照。事實上,父母的煩厭、無助和嫉的心情,的確將他們對女兒的關懷,轉化成排斥。
在和社工商談後,母親明白到,她必須保持心態平靜,才能發揮對女兒的關懷。她知道要不斷提醒自己,女兒的情緒反應,是青春期子女的常見現象。父母屢勸無效,並非表示自己在女兒心目中沒有位置,而是她需要時間來克服自己的困擾。她亦明白到,父母保持對女兒的支持,是至為重要的。情緒低落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事情。在青少年階段,這種情況更是常見。當子女出現情緒低落時,父母須留意以下數點:
父母必須接納孩子的感受。很多時,父母會輕視困擾子女的事情。例如,子女會為朋友的一句說話、老師對其他同學的稱讚、或者失去一件小禮物等,情緒低落好幾天。父母因而會說「你不要這般小器」、「那有甚麼大不了」、「不要為雞毛蒜皮的事而不開心」等話。然而,在孩子的角度,這些事情可能的確是很重要的。父母這些話,只會令孩子感到父母不了解他們。故此,父母須慎防說出這些否定孩子感受的說話。
12個訣竅,讓你養育出一個快樂的孩子。
研究發現,快樂的孩子擁有一些共同的特質,包括:較有自信、樂觀、有自制力。
我們整合專家意見,提供12個訣竅,讓你養育出一個快樂的孩子。
1. 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
【元氣周報/記者洪家愉/報導;記者陳立凱/攝影】
教案設計/雲門舞集舞蹈教室輔導老師黃宜慧
動作示範/鍾景行和媽媽
愈來愈多研究顯示,在學業及各方面表現良好的孩子,往往擁有很好的專注力。愈來愈多的父母也關心著,如何協助孩子從幼年起,就養成專心的習慣。
骨齡短期內成熟 反效果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現代父母多半希望孩子長得高,也有人以偏方或藥方,幫孩子轉骨。不過,有醫師發現,部分因疾病而長不高的孩子,使用偏方後短短幾個月,骨齡就成熟了好幾歲,反而壓縮日後使用生長激素治療可以促進的身高。
醫師呼籲,如果孩子有長太快、長太慢或是性徵提早出現等身高警訊,建議先就醫找出問題,不要自己隨便使用轉骨偏方。
性徵若提早出現 快就醫
家有山大王!?
信誼基金會親職教育部部主任譚合令指出,處於0~4歲階段的嬰幼兒難以抓摸、情緒變化快,翻臉就像翻書一樣,好像任性是他們的專利,常令家長們難以理解孩子的行為。這歸咎於幾個原因:1.小嬰兒是自然人,尚未社會化,當尿布溼了、肚子餓了等,自然就會出現哭鬧現象;2.孩子的生理或心理需求沒有被滿足;3.孩子的表達能力有限,因此以哭鬧做為宣洩情緒最有力的表現;4.孩子之前有成功的耍賴經驗,因此強化孩子的負面行為,使孩子遇到同樣情況時故技重施。
普通的父母說: | 卓越的父母說: |
你怎麼那樣懶惰? | 你努力些可以做得更好。 |
你怎麼那麼會搗蛋? | 你的聰明可以用在適當的地方。 |
你怎麼那麼笨? | 找到了訣竅你會進步。 |
你真是敗事有餘! | 成功之路還需花點力氣尋找。 |
你真是騙子! | 你所講的不是真實。 |
你真是自私! | 你可以試著為別人著想。 |
你真是頑固! | 別人的意見常有可借鏡之處。 |
你真是浪費時間! | 你可以更有智慧地運用時間。 |
你是人見人怕! | 你可以與別人相處得更好。 |
你怎麼那麼愛現? | 你需要別人的注意,爸(媽)愛你! |
妳真是長舌婦! | 妳講話可以精簡些,我會更喜歡聽。 |
你真是沒出息! | 你能從別的角度找到自己的長處。 |
你的脾氣真暴躁! | 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
你是個膽小鬼! | 勇氣是需要經過鍛鍊的美德。 |
你真討厭! | 你不那樣作我會很高興 |
Easy摘自email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1032 期
作者:吳錦勳、李郁怡、呂燕智
尼特族與寄生蟲的差異在哪裡?這恐怕是很多父母痛心的自問。一個關鍵時刻、兩個關鍵思維,釐清帶種與放縱的界限。
在日本社會裡,這幾年出現一種「尼特族」(NEET),指的是: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意即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的十五到三十四歲年輕人。他們很多是長期在父母羽翼下成長,一旦到該進入社會的時候,卻喪失做決定的能力與勇氣。他們通常缺乏自信、人際關係孤立,不肯面對由校園轉換到社會的挑戰。或是曾在職場受到挫折,而不願再嘗試。依據日本勞動機構的調查,目前日本尼特族已超過六十二萬人。
父母過度保護,是養出尼特族小孩的主因。經濟成長搭配上少子化趨勢,父母大都有足夠的經濟能力,也願意一直金援小孩。尼特族一旦遭到挫折退縮到家裡,父母也不向小孩施壓,漸漸讓他們成了足不出戶的隱蔽青年。而尼特族中也不乏曾是「乖乖牌」的小孩,從小接受父母的安排,為符合家庭的期望不斷讀書、補習,長大了才決定以消極的態度表達抗議。
尼特族繭居家中的時間一旦越拖越久,就業競爭力就越薄弱,惡性循環造成個人、家庭,甚至是社會沉重的負擔。造成「尼特族」的重要推力,正是不放手的父母。父母不放手,小孩不放膽,他們錯過人生關鍵的試誤(trial and error),結果就是即使七老八十了,心裡仍在青少年階段徘徊。
你會不會怕孩子長大後找不到工作?? 或者根本不想工作..也不會工作...
那麼就別一手包辦所有的家事.. 放手..放手..讓孩子參與..
有參與才有學習,才有成長...
要期中考了, 孩子一樣得 拖地 清理.. 做好份內的家事比考試重要...真的...
我的孩子念幼稚園時,禮拜六、禮拜天,偶爾會帶孩子逛百貨公司,順便買些東西,逛逛書店。
出發前我會跟孩子說:「明天我們去逛百貨公司,你們想不想去?」「想去!」
我說:「去的時候,當然會帶你們到玩具部,但是如果你們不講理,到時候在那個地方耍賴,那麼你最好不要去,能夠約束自己的人才去。」
有一天,農夫的一頭驢子不小心掉進一口枯井裡,農夫絞盡腦汁想辦法救出驢子,但幾個小時過去了,驢子還在井裡痛苦地哀嚎著。最後,農夫決定放棄;他想這頭驢子年紀大了,不值得大費周折地把牠救出來,但無論如何,這口井還是得填起來,於是他就請來左鄰右舍幫忙一起將井中的驢子埋了,以免除驢子的痛苦。
農夫的鄰居們人手一把鏟子,開始將泥土鏟進枯井中。當這頭驢子瞭解到自己的處境時,剛開始哭得很淒慘,但出人意料的是,一會兒就安靜下來了。農夫見狀,好奇地探頭往井底一看,結果令他大吃一驚:當鏟進井裡的泥土落在驢子的背部時,驢子的反應令人稱奇——牠將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後站到鏟進的泥土堆上面。
就這樣,驢子將大家鏟倒在牠身上的泥土全數抖落在井底,然後再站上去。很快地,這隻驢子便得意地上升到井口,然後在眾人驚訝的表情中快步地跑開了!
一個小男孩哭著回家了。因為在學校的活動裡,老師派他扮演一個小角色,而他的同學卻扮演主要角色。
母親聽後,冷靜地把自己的錶放在男孩的手心裡,問男孩:「你看到什麼?」男孩回答說:「金錶殼和指標。」母親把錶背打開後,又問男孩同樣的問題,他看到許多小齒輪和螺絲。
母親對男孩說:「這個錶假使缺少這些零件中的任何一件,便不能走了。就連那些你幾乎看不到的零件也是一樣重要。」
八種讚美絕招讓孩子更棒
文/沈蔚穎
專家/陸明鳳幼稚園園長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被別人肯定,小孩子也不例外,所以表揚和讚美是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孩子還沒有學會正確的行為規範之前,需要用「讚美」作為行動準則,因此,家長若想要孩子按照一定的行為方式去做,就必須肯定孩子積極的一面,鼓勵他繼續往好的方面發展。然而,「讚美」需要有技巧,若方式不當,可能會適得其反,就讓幼教專家告訴父母們八大「讚美」絕招。
主講人:游乾桂
聽說人一輩子看到一個人一眼只有1/61的機率,
今天能與大家見面,希望大家把緣分放在心上,
我們好「有緣」,好「惜緣」學習看到孩子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