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的結構與功能 所謂的PAC,指的是TA理論的基本概念與符號;是TA理論中,重要的名詞、術語。意謂三種人格結構的基本型態:一組思想、情感、行為的模式。P指的是Parent,即「父母自我狀態」(我所做、所想、所感受的事務,模仿自父母)。A指的是Adult,即「成人自我狀態」(我的行為、思考和感受的方式,是針對此時此刻所發生的事件做反應)。C指的是Child,即「孩童自我狀態」(我的行為、感覺、想法,重演我小時候的樣子)。(如圖1) 就功能而言又可分為NP、CP、A、FC、AC五種狀態,NP指的是Nurturing Parent,即「關懷型或撫育型父母自我狀態」、CP指的是Controlling or Critical Parent,即「控制型或批評型父母自我狀態」、A指的是Adult,即「成人自我狀態」、FC指的是Free or Natural Child,即「自由型或自然型自我狀態」、AC指的是Adapted Child,即「順應型孩童自我狀態」(另將Rebellious Child叛逆型孩童自我狀態,視為此一孩童自我狀態的相對表現)。每一個自我狀態都呈現出正面、負面的功能(功能的簡單解說,如圖2) 溝通分析理論之應用 TA(溝通交流分析)的學說中,有「互補」、「交錯」、「曖昧」三種溝通型態;若以莊子的人格結構:P(父母)、A(成人)、C(孩童),對應惠子的人格結構:P(父母)、A(成人)、C(孩童),將是一種甚麼樣的溝通型態? 本人嘗試運用Ego Gram的施測結果,協助學生了解其自我的人格結構:NP(關懷型父母)、CP(批判型父母)、A(成人)、FC(自由型孩童)、AC(順應型孩童);並進一步省察其與他人的溝通型態(包括親子關係、同儕關係、兩性關係、師生關係等)。TA概念五種自我狀態的分析與統計然後提醒同學如何調整自己性格上的弱點、及提昇溝通型態的靈活度。 三種溝通型態 1.互補溝通(Complementary Transaction) 在互補溝通中,反應和刺激都指向同一自我狀態,回應的線條是平行的(例如:P-P、P-C…),兩人互動的感覺是流暢而愉快的,溝通可以一直持續下去。 2.交錯溝通(Crossed Transaction) 交錯溝通則是對話被打斷,有點像話不投機,感覺是錯愕、不舒服的,因此溝通有可能中斷或改變方式。有時候不見得是不良溝通,反而可以使受困的溝通解套。 3.曖昧溝通(Ulterior Transaction) 曖昧溝通又稱為隱藏溝通,因為包含兩種以上的自我狀態在傳遞訊息,傳達出來的是一個公開的、社交層面的訊息,而隱藏的是心理的訊息。後者的影響力大過前者,但因不容易察覺,往往造成溝通上很大的誤解或隔閡,甚至帶出有傷害性的心理遊戲。 Ego Gram (自我圖)問卷 傑克杜謝Jack Dusay設計Ego Gram來呈現自我狀態的相對差距。他假設有一個恆定的原則:「如果某一個自我狀態的強度增加,其他自我狀態就會代償性地減少,就好像無論心理能量如何流動,其總量是不會改變一樣。」所以改變自我圖的最好方法,就是去提高想要增加的項目。 1.題型與計分 Ego Gram問卷共有50個題目,分別測出NP、CP、A、FC、AC伍種型態的自我結構。○代表2分,△代表1分,ㄨ代表0分。每十題加計一個總分,例如:1-10題加起來的分數,就代表NP;11-20題的總分,就代表CP,依此類推。然後在問卷右下角的表格中點出分數,加以連線,將形成一個典型(圖形),依此典型來做分析解說。 2.圖形分析方式 根據東京大學醫學部的研究,圖形分成三大類、十七種類型: 優位型:又分為CP優位型(頑固老爹)、NP優位型(過分關照)、A優位型(電腦)、FC優位型(自由奔放)、AC優位型(依靠者)等五種。 低位型:又分為CP低位型(散漫)、NP低位型(暴躁)、A低位型(白日夢)、FC低位型(貼身侍衛)、AC低位型(管理者)等五種。 混合型:又分為台形型(家庭第一、志願者、自利者)、U型(內心糾葛、爆炸、委曲)、N型(好好先生、老媽、工作狂)、逆N型(孤高、花花公子、沉思)、M型(叛逆)、W型(厭世)、平坦型(超人一等、凡人、嚴重內向)等七種。 自我圖中不論哪個部分過高或過低,都不能以此作為判斷此個案可能是哪種類型個案的依據,因為這似乎不是TA自我圖的功能。TA自我圖主要是讓個案更瞭解自己常處於何種狀態下,因為那可能跟她有問題的溝通模式以及腳本有關;自我圖是初步的自我分析方式,目的在於後續深入的看見錯誤或隱藏的不良溝通模式以及生命腳本。 就我所知,在TA中,對於自我的概念是認為自我能量是有一定的量,因此哪個部分高,就會相對有某部分低;而主要TA就是希望可以讓個體達到一個轉換自如並且平衡的狀態。因此,自我圖的分析主要是區別出一個人在PAC三種狀態中所佔有的比例各是多少,藉此可推斷出這個人最常表現的行為和狀態;以及他可能「卡住」或缺少的能量是哪個部分。自我圖的判別需要整體分析,不能單看某一個部分;這是因為PAC理論中的『能量恆定假設』概念。 FC是指free child,他的狀態多半是天真的、好奇心強的、直覺的、活潑且很可能是有創造力的;但同時也是任性的、自我中心、情緒激動或者容易旁若無人的。因此,當一個人FC過高時,表示他可能常處在一種「自我世界」中,比較自我中心,會以自己判斷的答案為主要答案,也比較不容易接納別人不同的想法;特別是當他處在比較負向的FC狀態中時。在『TA的諮商歷程與技術』書中,提到一種自我圖結構:FC與NP均高,CP、A、AC均低;這種狀態個體的特質往往是強烈自我中心、比較衝動行事、主觀、有時容易過度保護自我、縱容自己或他人;但也同時具有天真單純的性格,容易因為認同對方而包容一切,屬於大哥型 FC很高依P值來分有3種狀況 1.若AP也高..也就是雙高,則是個性不穩定的危險情人型,要求完美但有時浪漫,在二者間擺盪。 2.若是CP也高..也是雙高,則是屬活潑開朗型,很重視人際關係,但內再往往有一些矛盾! 3.AP.CP都不高則有依賴個性的傾向較無法獨立自主,但本身卻又不這麼認為! 從「交流分析」看學生的情緒行為 陳敏華 從阿龍事件說起 有一天,阿龍上課很沒勁兒,他把顏色粉筆塗在皮鞋上,其他同學看了,也替他們的皮鞋「打扮」一番。我把他交給訓導老師處理。下課後,訓導老師告訴我他的態度很惡劣,像要理論甚麼似的,還口口聲聲說我對他有偏見。我覺得愕然,於是找他談談。他說我看不起他,說我覺得他成績不好,就要放棄他,說得很委屈。我奇怪,因為我從來沒有這樣看他,我請他找證據。他竟然說是我親口講的……我根本想不起自己為甚麼會這樣說。於是讓他講下去。他還說我們這些老師都瞧認為他沒出息,不起他。他更追述去年的班主任不相信他能考到第二名,要質問他…… 我還是讓他講,希望發掘更多資料。他停下來後,我問他我是在甚麼情境下說那句話的。他說那天派發試卷,他拿著試卷問我有沒有想到他考得那麼好,我才想起那只一句戲言,純粹是就著他的話回應,沒有批評成份。他竟然把我的意思曲解了,並因此大受刺激! 「交流分析 (Transactional Analysis, TA) 」 「交流分析{TA}」輔導理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衝突主要是溝通模式的不協調。這不協調的背後,隱含著許多內在因素。就以阿龍為例,他對我那句話的理解,顯然不等同我的原意。他的情緒發展,更大因素取決於他的心理狀態。T A所注意的,就是人們在交談中說話者的原意和聽話者的領受間的差距,並這些差距形成的背後原因,從而幫助人們認識自我,減少人際間不必要的誤會和衝突。阿龍接收了我那句話後,他的的心理與行為發展過程可歸納如下: 一、假定老師針對他。 二、以負面行為回敬老師。 三、受到懲罰。 四、「證實」了他的假設。 五、以更負面的行為回報。 這個過程與「交流分析(TA)」理論所描述的生活劇本Life scripts相似。 生活劇本 TA學者認為,有些人在自導自演一齣「戲劇」。戲本是他自己寫的,在戲劇中,他飾演一個「受害者」,其他人被假設成「迫害者」。為了完成他的戲本,他會一再引導別人去「迫害」他。阿龍在他的劇本中,以負面行為引導教師去處罰他,來完成他的劇本。阿龍就這樣「驗證」了他的假設。 當事人的「遊戲」可以像滾雪球一樣繼續下去。每一次他「證實」了自己的假設,就好像收到一張「贈券」;當他接收足夠的「贈券」時,就會產生負面的情緒。當事人可能認定全人類都針對自己,或認定自己是個傻瓜。任何一件事物,都可以被當事人視為驗證假設的確據:一個秘書打錯了一個字,當時她的主管站在她旁邊,她轉向主管生氣:「看你把我累成這個樣子……」她終於被解僱;一位太太因為擔心丈夫在外拈花惹草,經常大吵大罵,後來她丈夫棄她而去。不少學生都犯了同樣的毛病。他們認定了老師針對他,就擺出一副對立的姿態,結果遭受處罰。朋友的相處,有時也因為互相猜疑,無法建立真摯的友誼。人們很多時不知不覺地照著自己的「劇本」演戲…… 劇本的形成 根據TA理論,人們不知不覺為自己編寫「劇本」的原創力主要來自兩方面:一、個人的內在狀態;二、人際溝通時的互動。就以阿龍事件為例,我那句話僅是他上演自己的「劇本」的一個小小的誘因。同一句話,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與演繹。我說「想不到你考得那麼好」,可以是稱讚、可以是批評、也可以是戲言。動機如何,主要是決定於當時的環境。其實,每個人對別人說話的理解與反應.,絕大部分取決於他的自我狀態。TA的輔導重點,在透過分析人們的溝通模式,探討人們話語的表面意義和其所反映的內在狀態,從而了解衝突的形成。 個人的內在狀態: 一、早年所形成的觀念: TA學者認為:一個人的童年經驗對他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一個成年人,儘管已對童年的瑣碎事忘記得一乾二淨,但童年的種種想法,仍然活躍在潛意識中,影響其成年後的行為。一般一來說,一個人自我概念的形成與父母所傳遞的訊息是有關的。人的成長主要受父母的影響,父母的教導,如「不要」、「不能」、「應該」、「必須」等,會成為一個人判斷的依據。父母所遭受的痛苦,包括焦慮、挫敗等,也會在有意無意之間傳遞給孩子。父母很多時會這樣說:「我真為你感到羞恥」、「你自己應該慚愧」、「你真笨」……孩子在不知不覺間,也會接受這些訊息。有時候,孩子會對父母訊息誤解,作出錯誤的判斷。比如認為自己「無法自拔」、「不得不如此」、「注定是個失敗者」或「這是命」等。這些判斷可能根深蒂固地成為個人的自我概念。TA學者把那些早年所作的判斷稱為內化作用( Injunction)。並認為:人們會把那些早年的、不適當的決定帶到成人的生活裏,到了適當的環境,特別是和別人溝通時,就會表現出來。 二、自我狀態分析: TA學者相信,即使一個成年人,也不會時時刻刻的全然泠靜、成熟的狀態。他們有時仍保留孩童的稚嫩心態,和來自父母的權威意識。所以他們把一個人的自我狀態分為「父母」、「成人」和「兒童」三個部分。「父母自我狀態」愛保護、照顧,以及批評;「兒童自我狀態」有有兒童的一切不成熟的自然反應;「成人自我狀態」則是有組鐵、有適力和有智慧的。任何一個人都擁有這三種自我狀態。在不同的情況下,不同的自我狀態就會活躍起來,主導一個人的行為表現。 比方說你和老公... 有的時候男方不一定就是很大男人,一定要肩負家庭,有的時候他也會有失意、任性、孩子氣的時候(此時就偏向c),這時你則要扮演p的角色去安慰、照顧他,總不能你也在那耍賴、任性吧! 那不就2個一起在那哭嗎? TA學者認為:當嬰兒一出生,是處於「兒童自我狀態」,他會利用自己本能的感覺來與外界應對,把覺察力集中在自己的需求上,盡力逃避痛苦的經驗;當幼童玩扮演父母的遊戲時,「父母自我狀態」開始活動;當孩子開始理解外界以及意圖操縱他人時,「成人自我狀態」就會上場。人們在任何情境,都會引發某一自我狀態。同時也會和其他人的自我狀態交往互動,產生喜悅與衝突。所以人與人在何種自我狀態下溝通是注意。通常的。在兩個人對話時,二人均有可能處於父母、兒童,以及成人自我狀態,使溝通的模式則變得多樣化。 三、人際溝通時的互動 不管人處於何種自我狀態,當訊息一傳出,對方的自我狀態就會有所反應。TA學者把人們的交流形態分為三類:互補溝通、交叉溝通、與曖昧溝通。 一、互補溝通: 人在某種自我狀態傳出一訊息,預期傳到對方的某種自我狀態;而對方也在這種狀態作出反應時,就是互補型的交流。如: 1:「我們一起去打球吧。」(C →C) 2:「主意不錯,走吧!」(C →C ) 二、交叉溝通: 人在某種自我狀態傳出一訊息,預期傳到對方的某種自我狀態;但對方卻在另一種狀態作出反應時,就是交叉型的交流。如: 1:「我們一起去打球吧。」(C →C ) 2:「你長大了,行為表現要能與年齡相稱,我才沒有閒功夫去做那些蠢事。」(P→C ) 三、曖昧溝通: 曖昧的交流很複雜,包括二種以上自我狀態的交流,會誤導訊息。如: 他對她說:「你想我到底應該到外面玩,還是留在屋內把這些工作完成?」 他傳出一種複雜的訊息,有兩種不同意義:  a:「到外面玩(C →C) b:「負起責任,完成工作。」(P→C) -以Parent而言會以父母的行為內化為自我的狀態-父母主要是養育以及批評, 養育的父母會有關愛的狀態;批評的父母會有責備、批評的狀態所以在溝通的狀態之中,有些人會有關愛的方式與對方滿通而有些人會以批評或責備的方式與對方溝通 ex1:養育的父母 (以A的自我狀態來說) A:「明天要我帶便當給你嗎?」 B:「不用了啦! 我自己去買便當就好了」 A:「外面的便當又不衛生,我幫你準備就好了呀!」 ex2:批評的父母(以A的自我狀態來說) A:「叫你做這件事都做不好,你是怎麼搞的啊!」 B:「我很認真的做呀!我也不知道怎麼會這樣」 A:「我之前就說過了,你要.......,才可以呀!」-以成人Adult而言有理智,不帶情緒的人格成分,是以最適切的表達方式為主 ex:以A的自我狀態來說 A:「你覺得這份報告如何呀!我覺得好像還OK哦!」 B:「嗯....依我看來,從其它的文獻中比較這份報告來說,可能主要的缺失來自於......」-以兒童Child而言 -自然兒童:未經訓練過的兒童有的天真、衝動、幼稚的表現 ex:「哇! 這就是網咖呀! 我都還沒見過耶!」 -小教授:兒童未受學校教育所表現的智慧,是具有支配性、自我中心及創造性 ex:「我才不要你的東西咧! 自己去買就好,我要找我喜歡的......」 -適應兒童:是自然兒童的修正,而且是兒童經歷過創傷、訓練,適應兒童會表現不順從、退縮或反抗、發牢騷 ex:「啊! 之前去了網咖之後,就覺得網咖都有煙味,這麼多人........」 4.人際溝通的種類: (1)互補型溝通:與別人溝通能得到自己心中所想要的答案,使得溝通能夠持續的不斷溝通 ex:像男女雙方在溝通時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男:「我喜歡你」女:「原來你和我想的一樣,其實我從很早開始就喜歡你了」 (2)交錯型溝通:在與別人溝通時所得到的答案是超乎預期的反應會有不好的感受,使得雙方的溝通因此中止 ex:男女雙方溝通時沒辦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而是讓人有反感的現象發生女:「我發現你的行為有點反常,你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男:「我覺得我沒辦法和你在一起」女:「為什麼?」男:「沒什麼好說的,我們分手吧!」 (3)曖味型溝通:此種溝通是涉及到兩種以上的自我狀態,一種是表面溝通,一種是內在隱藏的溝通(像是肢體語言的表達) 總結 「交流分析(TA)」是一套很生活化的輔導理論,透過認識人的內在狀態與溝通時的互動情況,幫助人們了解衝突的形成,並且處理人際關係。 回顧阿龍的情況,他顯然長期處於自我貶斥的狀態下,當接收到別人的無心戲言(C )時,他會不自覺地把戲言轉化為責難(P ),因而作出消極的反應。「交流分析(TA)」的始創人伯恩Eric Berne也提出了一套心理治療的方法與技巧,帶領當事人回到早年性格內化前的階段,認識自己的「兒童自我狀態」,再對當前的問題重新作評估,頗有參考價值。 「交流分析(TA)」雖然不算複離的概念,但本文只就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概念作簡要的介紹:對於自我狀態的分析,也只選取了基本的模式。如要深入研究,可參考TA的經典著作,如《強者的誕生Born to win , James and Jongward, 1971》,《我們都沒有問題I'm OK----Your're OK, Harris, 1967》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easy1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